🧠 中風復康:物理治療 vs 針灸治療
- Fion
- 4月22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中風後的復康過程往往漫長而艱辛,很多人都希望找出最有效的方法來恢復活動能力、減輕疼痛及改善日常功能。一般人第一時間會想到物理治療,這是理所當然的選擇,因為物理治療能有效地幫助中風後的肌力、平衡及動作重建。
但你知道嗎?針灸——源自傳統中醫的療法——近年亦越來越多地應用於中風康復中。
針灸透過刺激身體的特定穴位,促進血液循環、放鬆肌肉、調節神經系統,並幫助大腦與身體重建連結。當針灸與物理治療配合使用時,有機會加快復康進度、減輕不適,並提升整體生活質素。
以下讓我們看看物理治療與針灸如何各自幫助中風康復,並比較兩者的效果,探索兩者結合後如何讓中風病人獲得更快、更全面的改善。如果你或你的親人正進行中風復康,這篇資訊將幫助你了解更多實用的治療選項。
1️⃣ 目的與治療方式比較
項目 | 物理治療 | 針灸 |
主要目的 | 重建運動能力、肌肉力量、平衡與協調 | 調整內臟功能、疏通氣血、改善肌肉痙攣、促進神經修復 |
方法 | 動作訓練、步態訓練、Bobath技術等 | 針刺頭皮或身體穴位,如百會、合谷、足三里等 |
目標 | 恢復活動能力、預防關節僵硬、重建動作模式 | 調和臟腑功能、激活神經再生、減輕痙攣與疼痛 |
2️⃣ 治療機理比較
系統 | 物理治療 | 針灸 |
神經系統 | 重複練習與回饋刺激大腦皮質重組 | 透過針刺刺激中樞神經,增強神經可塑性 |
血液循環 | 透過主動運動改善末梢循環 | 提升腦部與局部血流,改善缺血區灌注 |
肌肉骨骼 | 增強肌力、防止萎縮 | 緩解肌肉僵硬、改善本體感覺 |
自主神經 | 影響有限 | 可調節心率、情緒、睡眠等自主功能 |
3️⃣ 臨床效果比較(循證)
成效 | 物理治療 | 針灸 |
運動功能恢復 | 臨床實證豐富 | 對痙攣與運動控制有幫助 |
痙攣控制 | 透過牽拉與運動訓練減少痙攣 | 頭針、阿是穴、經絡穴可減痙攣 |
語言與吞嚥 | 包括語言及吞嚥訓練 | 耳針、舌針、頭針可輔助語言改善 |
肩痛與半肩下垂 | 支架、TENS、貼布等 | 可改善肩痛與偏癱肩關節症候群 |
情緒與抑鬱 | 間接改善(透過活動提升情緒) | 對中風後情緒不穩、抑鬱有效果 |
疲勞與睡眠障礙 | 間接改善(增強體能) | 直接調節睡眠週期與減少疲勞 |
4️⃣ 中風針灸重點
常見技術:
• 頭針(運動區、感覺區)
• 身體針(合谷、足三里、陽陵泉、三陰交等)
• 耳針
• 電針(對痙攣效果佳)
主要功效:
• 促進神經新生及突觸連結
• 調節神經傳遞物質(如內啡肽、血清素)
• 改善腦部與局部血液循環
• 在復康早期使用效果佳
5️⃣ 各階段應用時機
階段 | 物理治療 | 針灸 |
急性期(0–7天) | 關節活動、姿勢調整、床上運動 | 若病人清醒穩定可開始頭針與身體針 |
亞急性期(1–12週) | 漸進式動作訓練、步態平衡 | 每週2–3次針灸,加強神經康復 |
慢性期(>3個月) | 功能整合、日常訓練、耐力提升 | 改善殘留問題、情緒與睡眠支持 |
6️⃣ 合併使用的優勢
• 效果最佳的治療往往來自針灸與物理治療的結合,尤其在早期與中期復康階段。
• 中醫觀點認為中風多因風痰阻絡或肝腎陰虛、氣血瘀滯,針灸可調和內在失衡,而物理治療則重建功能。
• 個人化復康方案:針灸可增加病人舒適感、放鬆程度,提升參與物理治療的意願與效果。
✅ 總結
項目 | 物理治療 | 針灸 |
核心作用 | 動作訓練、功能重建 | 調氣血、促神經恢復 |
最適合改善 | 行動能力、獨立生活 | 疼痛、情緒、神經恢復 |
臨床實證 | 高度證據(標準復康指引) | 中度至高度證據,研究逐漸增加 |
最佳建議 | ✅ 必須 | ✅ 強烈建議作為輔助治療 |
不論是在中風後的急性期、亞急性期或慢性期,物理治療與針灸的結合均可為復康過程提供更全面的幫助。物理治療側重動作訓練與功能重建,而針灸則支援神經修復、改善痙攣、增進睡眠與情緒健康。
💡 若你或你的家人正經歷中風康復,歡迎諮詢我們的中醫針灸治療計劃,讓身體由內而外得到全面修復與支持。

Comments